宜春机场自通航以来,在民航华东管理局、江西机场集团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高位推动下,致力于打造“小而精、简而美”的支线机场,持续拓展航线网络,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守牢安全底线,践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宜春机场消防救援与医疗救护地方承担模式的探索经验总结概括为案例背景、创新路径、协同机制、实践成效四个维度。
实践背景:亟需破解“小个子挑重担”的困局
宜春机场位于宜春市袁州区,距宜春城区直线距离约6千米,为4C级民用机场,跑道长2400米,现有1座7146平米航站楼,共有停机位11个,消防救援和应急救护等级为6级。机场于2013年6月正式通航,2023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8万人次,2025年预计完成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作为支线机场,普遍面临“小体量承载大职能”的矛盾和压力,单单消防、医疗的安全投入每年就要花近千万,占机场运营成本的45%。在机场主营业务收入有限的压力下,宜春机场深刻认识到“小机场”扛不动“大包袱”,只有向上突破、依靠政府,才能破解“既要安全运行,又要降本增效”的双重难题。
探索路径:打好共商共建共享“三张牌”
一是打好政策共商牌。
《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运输机场安全运营的工作领导,解决运输机场安全运营中的问题。”为推动这个政策条款落地落实,切实疏解宜春机场刚通航就背上沉重经营压力和公益性职能负担,江西机场集团与宜春市人民政府积极磋商、反复沟通,就公益性职能复位等问题达成共识,由政府负责组建或派出专业队伍,机场专注运营管理。2012年10月双方签订《宜春明月山机场管理体制协议》,确定由宜春市人民政府负责消防、医疗人员编制、设备配置和经费保障,宜春市相关部门承担消防、医疗急救等公益性职能主体责任。按照协议,宜春机场建设一支消防大队,设置一个医疗室,首次配备消防指战员27名,医生1名、护士1名,救护车司机1名。2020年又增配消防员14名。目前消防指战员共41名,为消防救援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打好机制共建牌。
为了将管理体制协议内容落到实处,通航前,宜春机场分公司主动与宜春市相关部门对接,就机构设立时间、人员编制、设备设施配置及后期维护费用等进行深入沟通,逐条梳理,在遇到一些较难落实的问题时,充分借助政府力量予以协调,最终于2013年上半年与宜春市公安局签署了《宜春明月山机场消防保障协议》,与宜春市人民医院签署了《宜春明月山机场医疗救护保障协议》。协议明确,机场消防、医疗救护在业务上服从派出单位和机场分公司的双重领导与管理,并对双方具体的职责与义务作出界定。通航以后,宜春机场分公司建立了与机场公安分局、宜春市人民医院之间“联席会商+交叉培训+联合巡检”等协同配合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安委会、安保委等专题会议,督促消防救援和医疗救护单位规范履职,并通过政府简报的形式将履职情况和工作动态抄报市领导及相关政府单位。持续完善机场应急救援预案并推动纳入宜春市应急管理总体预案,分类建立机场应急处置工作单卡,不定期开展应急拉练测试和专项演练。在2024年宜春机场场外航空器失事演练中,1个应急救援指挥中心、3个专项保障小组(消防、医疗、公安)、N个联动单位(市应急局、120急救中心)、34辆救援车辆、133名参演人员高效响应,快速处置,得到局方高度评价,被誉为“宜春模式”值得全国推广。
三是打好资源共享牌。
为推动宜春机场安全命运共同体建设,分公司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融合,与机场公安分局、宜春市人民医院开展联学共建,建设共享休息室、工会活动室、足球场、羽毛球馆,联合开展主题党团日、主题演讲等活动,一同派员前往周边社区、街道、企业开展机场消防和应急救护知识宣讲,组织义诊。工作上,演练中,大家是一个整体,并肩战斗,“同举一杆旗”;生活上,机场为驻场消防、医疗人员提供饭卡、准备年夜饭,大家“同吃一锅饭”,夏送清凉,冬送温暖,不分彼此,形成了“同在蓝天下,同是一家人”的团结共事氛围和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通过党建共建、业务共抓、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典型共树,推动消防“蓝”和医疗“红”与江西机场“红色文化、绿色机场、蓝色未来”的文化底色深度融合、交相辉映。
实践成效:三个看得见的效益
一是安全运行有效保障。
通航以来,宜春机场分公司积极推动消防能力建设和医疗设施设备投入,不断创新消防战术战法,提升医疗救护保障能力,成功处置多起围界外火情和旅客突发疾病事件,有效保障了机场正常运行秩序和旅客员工的安全健康。2021年民航局开展运输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综合评估,宜春机场在168个D类机场中排名第一。2024年在江西民航运输机场消防队消防技能比武竞赛中,宜春机场消防队取得个人消防技能综合操第一名、随机组个人第一名、200米消防接力操第二名、初战快速控火操第二名、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二是运行成本大幅节省。
2013年宜春机场通航以来,由地方政府出资组建消防医疗团队、购置消防医疗设备和承担相关维护费用,每年为机场节约成本860万元,其中消防740万元,医疗120万元。2021年政府投入110余万元对消防站营房外墙、应急通道及岗亭、消防车库、体能训练中心、活动室等区域进行改造,分批次外派骨干参加航空器真火实训,助力机场消防安全保障能力提升。2022年政府投入资金采购火演3D系统,辅助指战员火情侦查、作战部署、指挥调度,提升处突决策效率和应对能力。通航十二年,累计为机场节省超过1个亿的营业成本,大幅减轻了机场的运营负担。
三是交流互鉴促进提升。
宜春机场率先整体推动公益性职能复位的探索实践,为省内后续新建的上饶机场、瑞金机场提供了经验借鉴,形成了有利于深化政企协同、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受到民航业界的广泛关注。山东日照、湖北神农架、安徽九华山、广西梧州等多地政府部门及机场运营机构到宜春进行调研交流,为支线机场公益性职能复位提供了“宜春方案”。同时,通过相互的交流探讨,又为宜春机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经验启示:“四个一”长效机制
回顾来时路,宜春机场的探索实践可以总结概括为“四个一”。
(来源:宜春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