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机场改革结硕果 奋力再续新篇章——中国民用机场属地管理改革20周年发展回顾
最新动态
机场改革结硕果 奋力再续新篇章——中国民用机场属地管理改革20周年发展回顾
2025-01-0953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我国民用机场属地管理改革的第20年。20年来,我国运输机场数量增长91.97%,年旅客吞吐量增长603.3%,年货邮吞吐量增长363.0%,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加快建设。实践证明,改革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民用机场健康有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安全运行水平持续提升,管理创新激发新的动能,在满足旅客出行需求、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为我国民用机场继续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民用机场属地管理改革20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梳理了20年来我国机场业的改革发展成就、经验,期待机场业守正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贡献新力量。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4年,对中国机场行业而言是一个不平凡之年,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一串数字、每一件大事,都写满了行业奋斗的感人故事。
这一年,机场行业不仅实现了航空运输安全目标,而且恢复发展创历史新高,完成旅客吞吐量14.59亿人次,同比增长15.9%。其中,上海浦东机场突破7679.8万人次,年增长41.3%,上海两场突破1.2亿人次;重庆江北机场进入四跑道时代;40家机场突破千万人次;在31个省(市、自治区)国内起降航班中,四川、北京增幅居首,增幅较高的新疆、内蒙古、吉林、西藏等地机场,同比增幅超过两位数,许多中小机场实现历史性增长。
这一年,也是民用机场属地管理改革20周年。2002年,国务院出台《民航体制改革方案》,我国民航开启了政企分开、政资分离、资产重组、机场属地管理的体制改革。在湖南等机场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民航除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西藏自治区内的机场外,顺利完成机场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经过20年的实践探索和广大员工的奋力拼搏,机场规模、布局结构、安全运行、服务品质、创造价值,都实现了从体制机制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深圳机场卫星厅

乌鲁木齐机场服务少数民族旅客

数字变化 见证体制改革成果

机场属地化管理改革20年来,更好发挥市场对民航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极大调动地方政府发展民航事业积极性,形成更加有利于机场建设和发展的环境,推动了机场建设、安全运行、扩大规模、增加航线、提升效益等一系列工作。下面一组数字的变化,见证了20年发展历程。
运输机场建设步伐加快。2004年底,颁证运输机场为137个(其中千万级机场6个);2024年底,颁证运输机场达到263个(其中千万级机场40个),同比增长91.97%,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3.2%的地级行政单元、91.6%的人口、94.5%的经济总量。
机场业务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底,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2419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52.6万吨,飞机起降266.6万架次;2024年底,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145947.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5.8万吨,飞机起降1239.8万架次,同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603.3%、363.0%、465.0%。
硬件设施规模扩张显著。2023年底,全国机场跑道数量增至289条,多跑道机场增至22个,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班起降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航站楼总面积增至1857.9万平方米,众多大型航站楼在功能布局和旅客服务设施方面有了极大提升。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有力支撑下,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以区域枢纽为骨干,由非枢纽机场与通用机场共同构成的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体系,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加快建设。
航线航班布局持续优化。机场与航空公司携手合作,积极拓展航线网络,构建起干支结合、通达全球的航线体系。2024年底,我国国内航线数量达到5206条,较2004年的1200条增长了3.34倍;开通国际航线达623条,连接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9个城市,较2004年的244条增长了2.55倍,机场成为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
临空经济区产业蓬勃发展。2004年,机场临空经济区只有北上广初具规模,自机场属地化管理后,临空经济区快速崛起。2024年底,运输机场已经规划和建设的临空经济区达100多家,国家批复建设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达到17个,区内集聚了航空制造、物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了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和就业、税收增长。

呼和浩特机场服务首乘旅客

管理创新 推动机场持续发展

机场移交地方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机场的积极性、创新性,形成有利于机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环境。机场属地管理改革20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安全运行水平持续提升,管理创新激发新的动能,促进机场健康有序发展,为我国民航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并存格局。机场属地化改革打破了旧有管理体制的桎梏,地方政府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增强机场管理运行的自主性,形成民航局直接管理、集团区域管理,省级政府集团管理、当地政府管理、航空公司管理、飞行学院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在机场内部管理方面,大部分机场已实行企业化经营,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深圳、厦门、海口等机场公司上市。许多机场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其中,北京首都机场首创的“运管委”“安委会”“旅促会”“新宣委”四个平台,在引领机场管理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样板作用。
地方政府加大机场建设资金投入。机场属地化以来,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大对机场建设的支持力度,投入资金持续增长。近15年来,民航局和国家发改委下达、地方政府配套和企业自筹的民用机场投资总额约1.1万亿元,为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等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各地机场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积极主动与各种交通方式深度融合,推动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了机场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无缝衔接,极大地方便了旅客出行。
科技创新提升安全运行水平。2009年,机场管理机构起步建设安全管理体系(SMS),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系统安全认知明显提升,系统安全方法要素局部应用成效显著。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多种新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安全防范能力。跑道异物探测系统广泛应用,有效减少了跑道入侵等安全风险。部分机场采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安检环节实现了快速身份识别,提高了安检效率和准确性。2024年,全国已有40余家机场A-CDM(机场协同决策)系统投入运行,促进了机场整体运行水平的提高。
市场培育与政策引导带动旅客增长。许多机场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吸引航空公司开辟新航线。一方面,出台航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航空公司开通和加密偏远地区和特殊地区航线航班,促进对外经济社会交往;另一方面,加强市场调研,根据旅客需求和市场趋势,精准培育航线市场。通过举办航线推介会、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提升机场所在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航线拓展创造有利条件。
绿色机场建设助推可持续发展。20年来,机场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成为主流,更加注重旅客体验和环保节能,建筑技术的提升也为机场建设带来了新的突破。机场在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机场每客碳排放下降至0.285千克,机场电力消费占比接近60%,机场电动车辆占比超过28%,APU替代设备安装使用率超过95%,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6000万千瓦时。2024年底星级“双碳机场”已达47家,不仅实现自身的绿色转型,且走出了一条机场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扩大交流促进机场管理与国际接轨。20年来,我国机场在学习借鉴国外同业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收到明显效果。将外国政府或者商业贷款用于北京首都、上海浦东、济南、成都、海口等机场建设及新技术、新设备引进;以国际招标的方式,吸引国内外公司参与机场总体规划和航站楼方案设计;在法规体系建设、安全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全方位借鉴吸收国际先进做法和经验。

太原机场工作人员为飞机配餐

泉州机场服务无陪儿童

资源优化 提升机场服务品质

20年来,机场坚持“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宗旨,将提高机场飞行正常率作为提高服务品质的重要标志,将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更好满足广大旅客美好出行需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显著进步。
机场放行正常工作提质增效进步明显。航班正常是社会和旅客十分关切的现实需求。各机场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机场放行正常率的主要动力,加强与航空公司、空管部门的协同配合,通过精准的航班动态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有效减少了航班延误。行李自助托运、自动分拣、行李全程追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使行李处理效率大幅提高。2023年,机场始发航班放行正常率为89.48%,因机场自身原因导致的航班不正常现象大幅减少。
智能设施应用助推特色服务上台阶。机场积极参与全行业开展的“服务质量上台阶”“优质服务年”等专项行动,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出一系列便捷出行的特色服务。2023年,国内257家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千万级机场旅客无纸化出行能力达到100%,大大缩短了旅客排队等候时间。智能行李分拣系统不断升级,行李处理效率显著提高。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打造母婴体验区、娱乐活动区等,开通人体器官捐献绿色通道,提升支付服务便利化水平。连续10年开展机场服务质量评价,促进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服务质量监测中,民航服务质量满意度逐年上升。近年来,服务评价结果一直保持80分以上,成为服务业的领先者。
服务质量与商业运营协同发展。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机场积极优化商业运营模式,实现非航业务收入增长。一方面,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吸引更多旅客,带动商业消费,餐饮、零售等商业业态不断丰富,满足旅客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创新经营模式,在千万级机场中推出“同城同质同价”餐饮服务,提升旅客消费体验。
回望属地管理20年,我们见证了时代变迁,深切感受到,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机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源动力。展望行业美好愿景,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对未来充满期待,机场行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也为机场行业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力前行向未来。让我们携手前行,勇敢追梦,共同书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篇的新华章。

1月9日《中国民航报》整版刊发机场协会《机场改革结硕果 奋力再续新篇章——中国民用机场属地管理改革20周年发展回顾》专题新闻,头版刊发导读,第三版刊发全文。

“弘扬民航精神,从共同关注、转载、分享做起”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